查看原文
其他

“见缝插针” 发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李海楠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1-06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为让“小社区服务大民生”属性发挥到极致,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居民在家门口“一站式实现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目标指日可待。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相关人士认为,作为促进居民在“家门口”就近享有高品质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嵌入式服务设施,一是道明“嵌入式”集约高效利用社区空间的模式;二是旨在提供民之所急、民之所需的“社区服务”;三是重要落脚点在于“设施”建设。本意是通过增加民生投资撬动“有效投资+服务供给”对接民生需求的可持续模式。


试点先行探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为什么是社区担此重任?《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在城市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有利于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让政策落到最基层。”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内的城市甚至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都存在差距,距离均衡普惠的发展目标有不少发力空间,“见缝插针”地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统计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社区正是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范围。在彭刚看来,对于公共服务属性而言,本质上就是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确保生活圈最小半径内的养老、家政、健康等一系列民生服务充分供给,是对“小社区服务大民生”最好的诠释。


  然而,作为一种创新性尝试,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并无前期经验可循,因此,试点先行势在必行。比如,《方案》明确,按照“补改一批、转型一批、划转一批、配建一批”的原则,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要针对场地空间采取攻坚行动,多措并举。显然,类似如何应对这样的“攻坚”场景,亟须形成可复制经验。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我国将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每个试点城市将选择100个左右社区,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助餐、家政、健康服务、体育健身等“家门口”一站式服务。


  一旦可复制的经验足够适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也将覆盖全国。《方案》提出,到2027年,在总结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建设模式基础上,向其他各类城市和更多社区稳妥有序推开,逐步实现居民就近享有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用集约手段激发社区服务供给综合效益


  为确保建设经验的科学有效,《方案》在明确规范建设要求时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和集约建设力度、多渠道拓展设施建设场地空间、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积极推进社会存量资源改造利用、健全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增加高质量社区服务供给等一系列要求。


  “依托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闲散、可利用空间,挖掘社区服务潜能,本身就是对促进城市宜居、对接人民发展需求的有益尝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层面屡屡通过代表性项目的实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巨大社会效益,不仅带动了设施工程链条上的投资、就业和消费,也对服务设施供给端对接需求、带动城市生活越发优质高效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黄征学看来,一项投资具备多重受益的特征,就符合政策鼓励的规划先行保障优质项目要求。显然,针对社区采取嵌入式的模式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就是一种有效投资。“有效投资要更好地发挥挤入效应,比如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一并进入,以更好地对接需求端。”他说。


  要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吸纳更多民间投资必不可少。《方案》也明确了“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投入、社会力量投入等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的要求,并提出将强化“优化项目审批和服务企业登记备案手续”“加强规划、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等配套支持。


  社会资本已经觉察到了新的机遇。


  王于是一位致力于推进医养结合的投资人,早在10年前,就搭乘“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春风进入了医养结合和社区养老领域,如今,他的商业版图已经覆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座一线城市。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10年探索积累的经验让他意识到,坚持就近原则且不割裂养老服务的社区服务供给或许才是长久坚持的方向。


  事实上,嵌入式的概念已经有了地方实践。上海从12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加快建设标准化、嵌入式社区托育“宝宝屋”,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上海社区托育“宝宝屋”街镇覆盖率达到85%(其中中心城区达到100%),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站实现社区全覆盖。


  “探索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就是要结合国情和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才能落地见效。”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理事刘广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面对养老、托育服务市场规模日渐庞大,加上中青年群体对日常社区服务需求的提升,政策面“亮绿灯”势必有助于高效利用散落在城市社区中的闲散空间,发挥一举多得的综合成效。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民生论谈丨“羽绒服刺客”难刺年轻消费者钱包

●解读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大步向前

●聚焦丨内外贸一体化加速 让企业“两条腿”走路

●热点丨羽绒服“贵”上热搜 国货品牌如何走好高端化之路

●关注丨我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开建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